腸鏡

認識大腸鏡檢查
下消化道內窺鏡(大腸鏡)檢查,透過同步視像觀察下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部位有沒有異常或病變情況,一般需時15至30分鐘。病人如情況複雜而需要特別治療,則需要更長時間。
大腸鏡檢查使用的內窺鏡是光導纖維喉管是一條柔軟、細小(直徑約1.5厘米)且可彎曲的管子,管道前端設有微形攝錄機,用作拍攝下消化道裡面的情況。醫生會將內窺鏡由病人肛門放進體內進行檢查。
檢查的過程中,醫生會透過內窺鏡的鏡頭觀察下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部位有沒有出現發炎、潰瘍、糜爛、瘜肉以及腫瘤的問題。同時醫生可使用輔助儀器進行瘜肉切除,止血或抽取病變組織作進一步化驗。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如果能夠及早發現是可以醫治的。由於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腸壁內的良性腺瘤瘜肉(大腸瘜肉)慢慢演變而成,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可防止大腸癌發生,所以大腸鏡檢查是其中一種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法。癌變的過程長達十年或以上,大腸癌的高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有大腸癌家族史、患潰痬性結腸炎或患克隆氏症。缺乏體能運動、飲食傾向高脂及纖維量不足、飲酒和吸煙、肥胖都增加患上大腸癌的機會;部份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有變(便秘或腹瀉)、大便帶血、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及腹部不適。*
如果出現以下徵狀,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 年滿50歲人士
- 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的家族歷史
- 大便有血
- 持續腹脹或腹部不適
- 大便習慣的改變(如便秘、腹瀉、大便帶黏液等)
- 炎症性腸病

大腸瘜肉

大腸癌
預約流程:
大腸鏡檢查將以日間手術形式進行,只需要提前兩至三個工作天透過WhatsApp與我們預約。
檢查前準備:
檢查前 6 小時禁止飲食
檢查前醫生會進行初診了解病歷,講解檢查過程及風險,及簽署檢查同意書
如對藥物有敏感,服食糖尿藥、薄血丸或亞士匹靈等藥物的人仕,應預先通知醫生,醫生或會建議病人在檢查前暫停服用某些藥物
大腸鏡檢查前,病人需服食由醫生處方的大腸清瀉劑,把腸道完全清潔乾淨,避免糞便阻礙檢查大腸狀況
檢查前三天,不可進食高纖維食物,例如:蔬菜、菇類、瓜類 (蕃茄、粟米、紅蘿蔔等)、五穀類糧 (麥皮、麥包、燕麥、豆類、核果、花生、果仁、芝麻、黑椒、紅米飯等)、生果之食物
檢查前三天,避免飲用烈酒、奶茶、濃茶、深色飲料 (例如:可樂、利賓納)或牛奶
檢查前三天,只可進食低脂肪、低渣滓食物,例如:白粥、米粉、麵、白飯、白麵包、魚類、瘦肉、蒸蛋、烚蛋、豆腐等等
檢查前一天,只可食用流質餐,例如:粥水、飲清水、茶、咖啡 (不含奶) 、寶礦力等等
檢查前病人須除去眼鏡、飾物、金屬物品及假牙等。隱形眼鏡配帶者須自備盛載器以確保個人衛生
檢查過程:
檢查時會有先進儀器監察病人的血壓、心跳、脈搏、血含氧量及呼吸功能
醫生會因應病人個別情況,經靜脈注射適量的鎮靜劑或麻醉科醫生監控下麻醉注射鎮靜劑和止痛劑,讓您進入昏睡狀態,以減輕檢查過程中的不適
當藥效開始後,醫生會在肛門塗上潤滑劑,將一條末端裝有微型攝影機的幼長軟管從病人肛門放進體內進行檢查,醫生會細心檢查各內部情況
醫生需注入二氧化碳令腸部輕度擴張,才可清楚觀察腸內情況
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醫生會即時切除瘜肉,並把組織樣本作化驗
醫生在大腸鏡檢查時如發現痔瘡問題,可以同時為病人進行痔瘡結紥手術,以解決痔瘡經常出血的問題
檢查需時15至30分鐘完成
檢查後:
檢查完成後,醫護人員會運送病人到休息室休息,並會密切監察病人情況,病人一般會在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完全清醒
待病人完全清醒後醫生會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結果,如有組織或瘜肉抽取化驗,一般會在數天內知道化驗結果,醫生會另作安排解釋報告
待病人完全清醒後,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檢查後會感到腹部脹痛及有便意,是正常現象。因檢查時採用二氧化碳令腸部輕度擴張腸道,但情況會慢慢消失
病人需由家人或親友陪同離開中心
由於曾接受鎮靜劑和麻醉藥會對你的協調和判斷能力造成短暫影響,所以檢查後24小時內,應避免駕駛、喝酒、作出任何重要決定或簽署法律文件。
大腸癌篩查計劃
衞生署已於2020年起,全面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展至50-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以檢查大便中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政府會資助合資格人士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助預防大腸癌及切除大腸瘜肉,以減低大腸癌的風險。
